返回網站

疫情如何影響兒童發展?
最新研究這樣說

2022年3月23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庸置疑地,COVID-19 嚴重影響了我們學習、工作和身體運動的方式。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隨著 Covid-19 引發企業、托兒所、學校和遊樂場的關閉,這場前所未有的流行病不僅對於試著平衡工作與育兒的家長帶來壓力,也影響了嬰幼兒肢體、社交、語言等面向的發展。它加劇了高低收入家庭、白人與有色族群之間的兒童發展差距,也影響了孕婦以及子宮內的嬰兒。這些受到影響的嬰幼兒究竟是否能夠在未來迎頭趕上,需要更長期的持續關注,密切追蹤後續發展。

 

隔離對社交及語言能力的影響 

美國一項於羅德島進行的研究表明,與之前出生的孩子相比,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出生的孩子,語言運動和整體認知能力都顯著下降。分析顯示,在疫情期間,3個月到3歲的孩童於智商測驗中獲得的平均分數,從100分下降到78分。布朗大學副教授肖恩·德尼(Sean Deoni)也表示,疫情期間出生的新生兒在多方面都顯示出認知落後情形,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社交技能方面,都低於同間醫院出生的嬰兒。 

學者表示,這可能是源自於娛樂與互動方式的改變。年輕家庭在隔離期間被剝奪了他們的娛樂時間和社交互動;護理人員也因為壓力過大、身體瘦弱,無法提供嬰兒和幼兒所需的一對一時間。相關研究學者Deoni表示,造成認知能力下滑的最大原因,可能是父母長期累積的壓力和疲憊,導致刺激與互動減少——過去兩年父母對孩子說的話的數量減少了,父母也不那麼經常與其他孩子玩耍或去遊樂場。英國研究對 189 名 8 個月至 3 歲兒童的父母進行了調查後,也得出類似的結論:缺乏同伴互動可能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

 

疫情加劇弱勢家庭差距 

數據顯示,疫情會擴大教育資源不對等,尤其對有色人種低收入家庭造成最大的危害。

諮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有色人種學生在秋季開始上學,學習時間晚了三到五個月,而白人學生只落後了一到三個月。研究也表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區——包括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利比里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一些兒童失去了多達一整年的學習時間。 

這種流行病造成的教育差距,在貧富差距大的美國境內尤其明顯。由於數以百萬計的國民失業,許多家庭連支付房租或賺取餐桌上的食物都顯得困難。更不用提到如果父母失去工作,無法負擔托兒所,便只能求助於低收入社區的公立學校。原先的教學資源將會大打折扣,孩子的認知、學業和社交、情感發展也將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在疫情期間,居住和糧食不安全狀況急劇上升,同時家庭虐待和忽視率也在增加。這些類型的壓力事件,被稱為不良童年經歷,可能會產生長期後果,包括學習障礙、抑鬱、肥胖、心臟病。

 

疫情下,戴口罩怎麼影響語言發育?

 

對家長來說,最大的顧慮當然是戴口罩是否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情況,無論是因為看不到嘴型影響發音,或是因為看不到比情而影響社交。前者的確需要顧慮,後者則否。

戴口罩的確長期下來會影響發音能力:孩子減少了觀察人讀嘴形的機會,因為自己也帶著口罩,影響聲波傳導,聽到的聲音也可能較為模糊,因此確實會導致母音子音的聽不清、分不清,鑑別不太清楚。尤其是英語系國家,輔音系統較複雜,對孩子們識別不太容易。家長要刻意多給予孩子觀察嘴形的機會,蹲底平視,慢慢說,甚至稍微拉開口罩示範嘴形。

值得慶幸的是,父母在與孩童時互動時戴上口罩,似乎對於情緒與語言發展影響不大。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儘管口罩讓學齡兒童更難感知成年人的情緒,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仍然能夠做出準確的推斷。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博士後研究員阿什利魯巴說,孩子們可以使用許多其他線索來分析其他人的感受,比如聲音表達、身體表達、背景。新加坡心理學家 Leher Singh 說,兒童「比我們想像得更容易填補資訊缺陷」。 

 

隔離壓力如何影響子宮內胎兒? 

加拿大一份研究針對 8,000 多名疫情間的孕婦進行調查,而後發現近一半的人報告出現焦慮症狀,三分之一的人出現憂鬱症狀——這一比例遠高於大流行前幾年。 

這種壓力是否會影響子宮內的嬰兒?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在出生後 3 個月使用 MRI 成像掃描了 75 名嬰兒的大腦。學者發現,如果母親出現焦慮或是痛苦反應,便更容易在孩子的杏仁核與前額葉出現相應情形——那裏是掌管情緒的中樞。 

研究也證實,相較於懷孕後期,在懷孕早期如果受焦慮或是憂鬱所苦,對於兒童神經發育的危害也更大:那些在懷孕前三個月時遭逢疫情的孩子們,在神經發展的面向得到最低的分數,也出現較高的風險。不過哥倫比亞大學兒科和精神病學博士Dani Dumitriu 同時也表示,儘管在經歷大流行的母親的子宮裡與運動和社交技能等領域的分數略低,但在溝通或解決問題的技能等其他方面則不然。該團隊的研究中,也完全沒有證據表明在子宮內暴露於 COVID 與神經發育缺陷有關。 

這會帶我們到一個問題:在懷孕過程中,因為母親巨大心理壓力對胎兒產生的影響,是持續且不可逆的嗎 ?2011 年澳洲水災或許可以供參考:當時昆士蘭州遭逢洪水,在此壓力事件後出生的孩子於6 個月大時,傾向表現出對解決問題和人際互動的缺陷;然而到 30 個月時,這些結果便不再與壓力相關。這次歷史災難反映出,儘管懷孕時母親的壓力可能對嬰兒有害,但並不總是具有持久的影響。並且值得慶幸的是,父母在出生後對嬰兒和幼兒的需求越敏感,幼兒往後的表現就越好。 

 

 

身為父母,該怎麼幫助這些孩子?

孩子是環境的產物,父母可以透過交談、團體遊戲、讀書,持續給予刺激,對孩子產生正面影響。研究也發現,對於懷孕的婦女來說,來自伴侶或是朋友的支持,可以幫助減少產前痛苦,探視剛生產完的婦女也可以幫助減輕壓力。 

學者Deoni 表示,孩子生命的前 1000 天對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認知發展的基礎在最初幾年已經奠定,就像蓋房子一樣,年紀越大,糾正的能力就越小。但與此同時,孩子的大腦畢竟具有高度彈性,而這些數據是否會帶來長遠影響也有待評估。「我們希望父母知道,小型研究的結果並不一定意味著這一代人在往後的生活將持續受到損害」,學者杜米特里烏說。「現在仍然孩童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發育階段,還有很多機會介入、使這些嬰兒走上正確的發展軌跡」。無論如何,研究人員都將持續追蹤這批在疫情下出生的孩童。 

 

> 瀏覽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