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和一輩子最重要的老師。7歲之前父母陪伴缺失會造成孩子未來人格的缺失,不利於孩子健康的身心發展。 事實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的非智力因素、人生中重要的課題,都是需要父母進行言傳身教來完成的。
這個我們都知道,但很少父母能夠真正瞭解教育,並且身體力行。
想一想:今天,孩子從你身上學到了什麼?
如果你回答不出來,恐怕很多人跟你是一樣的。對於大部份的父母來說,一想到在忙碌的生活瑣事中,還要再加上教育,恐怕會令人吃不消。但是有些方法,能夠幫助你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如果你不每天投注一些時間、心力,孩子是無從學習的。
1.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許多父母一想到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但是幼稚園或學校老師都知道一個事實,學校教育的成效不如父母在家教導的效果,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師。
回想你教過孩子的事:每個家庭都有錯綜複雜的部份,父母的價值觀和信仰、什麼情況下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事情,已在潛移默化中灌輸孩子第一手的觀念。我們教導孩子生命的光明面和黑暗面:該信任誰、該討厭誰、如何與人分享、如何達到目的、如何説明別人、如何傷害別人。當然,父母之外的人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但父母是孩子生命的啟蒙老師。
2.父母是孩子的行為舉止導師
從父母每日的言行舉止,可以很容易看出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說、為什麼會這麼做,甚至是為什麼不說、為什麼不做。
- 爸爸媽媽本身不愛說話,孩子得不到語言環境的刺激,沒有說話的模仿物件,也就變得不愛說話
- 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過嚴,明明是在聽孩子說話,卻不知不覺變成「說教」
- 爸媽沒有聽孩子真正想說的話,而是只關心「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 爸媽假裝在聽孩子講話,雖然有回應,但其實根本沒有聽進去
- 爸爸媽媽理解太快,總是不知不覺搶了孩子的話。在孩子還未說話前已經將事情包辦代替,久而久之,孩子雖然能表達,但也不太愛表達了
- 爸媽用多種方言與孩子講話,孩子對此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麼說,時間久了就不愛說話了
以上提到的家庭環境都會使孩子得不到語言鍛鍊,不能順利啟動孩子的語言天賦。尤其是對於性格內向、容易害羞或者性格孤僻的孩子來說,就更加變得不願意表達。
3.父母是最好的支持者
想要參與孩子的教育,並不需要真的成為孩子幼稚園裡的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影響力極大也極為重要。參與孩子的教育和我們生命中其他事情一樣重要,並且同樣需要花心思。我們也必須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並瞭解相關問題。
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來自于父母,這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實際上孩子年齡越小,心理感知能力越強,越需要父母的陪伴。民間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至老」,指的不僅是行為習慣,更重要的是心理發展。我們如果能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立即解決問題。孩子也會從你的努力和行為中學到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4.父母是最需要認真傾聽孩子講話的人
孩子說話時,偶爾會找不到適當的措辭或是不得要領。這時,有不少家長會說:「你要講的應該是這個吧!」、「你想說的是這個嗎?」立刻修正孩子的用詞,或是把孩子想說的話先說出來,這就是「搶孩子的話」。就算孩子的表達不夠完美、措辭太幼稚,讓孩子試著「用自己的話去表達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當孩子難得願意說話,如果父母只是「假聽」或「打斷」,孩子會慢慢失去講話的的自信。「認真傾聽」最重要的就是真心並仔細的抱著完全相信的態度。我們必須先把自己的想法、意見、判斷等拋在腦後,以空白的狀態去聽孩子說話。
傾聽的第一步,就是「讓心變得透明」──這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創立的心理諮詢方法。 如果孩子的心是藍色的,而我們的心卻是紅色的,那麼雙方混合之後,就會變成另一種顏色;想要確實感受孩子的心,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的心變得透明。幫助孩子延續他們與世界的探索,通過傾聽增強孩子表達和溝通的意願。
一棵樹長成,一朵花的綻放,都需要不斷灌溉,施肥,除草,打藥……不能急,也不能忽略,更不能直接不管不顧。要足夠耐心,細心,悉心。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一次性照顧一整個花圃的花,而家長卻可以針對性地為孩子作出各種調整,我們的影響力是一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