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家長如何與老師溝通?4大重點建立良好親師關係

2021年1月26日

隨著這個時代家長們教育意識的提升,以及社交通訊軟體的進步,現在爸媽們與學校老師間的溝通,可以說是到達了一個新的高點。許多老師和爸媽都會在班級的微信群中交流孩子的學習相關話題,盡責的老師們也幾乎開始24小時待命,定時在群裡告知教學狀況,並回應來自爸媽各式各樣的詢問。

 

然而,當交流逐漸頻繁的時候,如何彼此理解、如何透過言語和文字來表達才能避免衝突,進而共同為孩子的成長來努力,這些溝通技巧就成了我們都需要學習的重點。剛好趁著教師節的前夕,今天啟兒博士就跟各位爸媽聊聊,身為家長,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好親師溝通,與老師互相配搭,讓他們在教學上可以更好地發揮!

 

準備好了嗎?下面啟兒博士就提供幾個建議,為家長和老師們創建有效溝通的橋樑!

 

1. 要勇於主動溝通 

在面對老師時,很多客氣的家長都會面臨一個課題,就是不知道如何拿捏和老師溝通的尺度。尤其在遇到一些教育觀念上的衝突時,有些爸媽會擔心,話說的不好,會讓老師覺得下不了臺,最後反而為難了孩子;有些家長則是出於一些原因,潛意識中把孩子的老師也當成了自己的老師,老師說什麼都是對的,害怕跟老師直接交流。

在現實狀況中,確實有的家長害怕權威,有的喜歡挑戰權威,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但不論你是哪一類型的家長,啟兒博士都要提醒你,不要有“不溝通以免生事”的想法,因為往往“不溝通”才是生事的主因。當覺得有問題發生時,鼓勵爸媽還是要主動跟老師交流,不要讓問題持續存在,不然等到事情越滾越大後,反而會更難解決。

 

2. 當衝突發生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釐清問題

當家長得知老師對孩子做出不恰當的處置,或是針對一些事情,有較為激烈的情緒反應時,這時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對老師的態度和舉止感到不能接受,會覺得不舒服、憤怒及受傷,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反應。但這時還是邀請各位爸媽務必先冷靜下來,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來處理孩子的事,這樣才能用一個客觀的態度來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到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記得,千萬不要在尚未搞清楚事實真相時,在孩子面前罵老師,因為孩子其實也會觀察你的脾氣,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把怒氣發洩在老師身上,孩子日後也會覺得這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久而久之,他們就學不會對長輩的尊重。

這裡舉一個較常見的例子,有些孩子會跟爸媽抱怨自己被同學欺負後,竟然還被老師處罰,這都是因為老師偏愛那個欺負他的同學。很多爸媽聽到了這些描述,心中多少都會覺得老師的處置失當,但卻會忘了去想,也許孩子對這件事的理解也只是片面而已,並非全域。這時候,爸媽可以試著去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全貌,比如說,透過多問他「為什麼?」,來逐漸釐清前因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也並非刻意隱瞞實情,只是他們比較容易看到一個事件的後果,像是「被處罰了,不舒服」,所以急著跟爸媽訴苦,但卻不清楚為什麼被處罰,所以沒有在一開始就說:「我沒經過同學同意,就拿了他的鉛筆來用」。因此,建議爸媽在面對類似的事情時,還是先冷靜一下,先用「為什麼?」「怎麼了?」為開場,來聽聽孩子怎麼說,再來跟老師做進一步的溝通。

 

3. 放下成見,學會理解老師 

很多家長會對老師有一些成見,也對老師有過多的期望,這都是出於愛孩子的心,害怕一不小心,老師就會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但其實老師也是人,面對教學、家長和自己的生活壓力,也有很多力不從心的時候,建議家長可以儘量把成見放下,換個眼光來理解老師,協助老師,比如說:

★ 現在新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很多年長的老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卻跟不上科技,這時家長不要認為老師對教學不認真,其實可以試著跟老師交流如何在教學上結合科技,但也請記得問老師:「這樣方不方便」、「您覺得如何?」,用一種「請教老師」的態度來跟老師溝通,不要把自己當成老師來指導老師,以免影響老師的專業自主。

★ 老師的生活和我們多數人一樣,有自己的職涯、社交、家庭壓力需要面對。很多老師對教學有熱忱,但卻由於不善於調適壓力,所以會有情緒問題。此外,爸媽有時在家面對一個熊孩子就已經夠焦頭爛額了,更何況老師要面對一整個班裡的學生,他們要承受的心裡壓力,想必是更大,也更容易失誤。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的老師在溝通時有較大的情緒反應時,可以試試以下方法:先找到你們一個共同話題,並以此為切入點,像是可以說:「我知道老師您很生氣,如果換做是我,也一樣」,或是「教孩子不容易,老師很辛苦」,接著再詢問:「發生了什麼事讓老師這麼生氣?」。當聽完老師說明後,若覺得老師確實有行為不妥的話,還是要溫和客觀的跟老師表達,你認為他哪些行為還是需要調整,必要時,請老師尋求協助,以免影響自己和孩子。

 

4. 微信群的溝通注意事項

現在很多家長開始會透過微信群和老師做互動,群中人多嘴雜,所以建議在建群的時候,可以先跟老師把本群的使用規則說清楚,達到共識,為日後溝通奠定好的基礎。以下一些規則供大家參考:

★ 現在許多爸媽會因為擔心孩子,而不分時段一直在群裡詢問孩子的狀況;或在放學後,在群裡一直跟老師聊天,讓老師沒法好好休息。其實家長可以主動提出一些使用規範,像是先詢問老師他一周或一天中可以開放哪些時段跟家長交流,這樣留一些空間給老師,老師可以感到被尊重和理解,與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就會更好。

★ 微信群內容易引起群眾效應,當有一位家長針對老師有情緒性的發言,像是質疑老師給分不公平、或是教學不認真時,很可能其他家長就會跟進。雖然家長的發言有可能是事實,但是這種群眾現象容易失去理性,也會讓老師處於絕對弱勢,對日後師生關係,乃至孩子處理事情的態度恐怕會有不良影響,所以建議可以一開始在群內說好,避免情緒化的發言。

★ 被公開指責的感覺很不好受,所以不論是針對孩子、家長或老師的私人意見,儘量不要在群內直接說出來,因為在公開場合直接發言,很容易切斷理性溝通的管道,這對當事人都沒有好處。因此,最好群內的成員可以達到共識:有問題先私下詢問解決。

 

聽完了以上的分享,不知道各位爸媽對親師溝通是否更有概念,也更能理解老師了呢?其實多數老師都是願意和家長站在統一戰線上教育孩子、幫助孩子的,各位爸媽只要在溝通上稍稍用心,就可以和老師們成為好隊友,一起經歷孩子成長的苦與甜哦!最後,在教師節前夕,僅以今天的文章作為給老師們的感謝和禮物,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本文來源:本文屬於原創內容)